父辈用30多年的探索开创了“郭氏铁板浮雕”技艺,郭墨涵从小受家庭熏陶,喜爱上了铁板浮雕。如今,她能够娴熟地在生冷的铁板上进行手工锻锤、抛磨、烧色,日复一日敲敲打打,将冰冷的铁板蜕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并将铁板浮雕技艺搬到课堂上,让众多大学生以及国外留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日前,郭墨涵一家被河北省妇联、河北省文明办评选为河北省2022年“最美家庭”。
1988年出生的郭墨涵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海博的女儿,目前任教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5月7日,走进位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郭墨涵铁板浮雕艺术工作室,只见她神情专注地坐在工作台前,锤錾并举,铁笔如龙蛇之行,在无数次的敲敲打打声中,一幅凹凸有致、形神兼备如素描般的生动画作便跃然出现在铁板之上,乌黑的铁板顿时被她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我很小的时候,邻居家小女孩都是玩玩具,玩过家家,而我喜欢玩锤子和錾子。”回忆儿时,郭墨涵笑着说,她对铁板浮雕的情有独钟,缘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她的童年时光很多时候是在父亲的工作室度过的,对持续到深夜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从未感到刺耳,而是感到亲切。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郭墨涵十几岁时在父亲的工作室里,便用下脚料砸出一个歪着的牛头,正是从那一刻,父亲看到了她对铁板浮雕浓厚的兴趣和热爱。2011年大学毕业后,在她的恳求下,父亲才开始让她系统学习铁板浮雕技艺。
“郭氏铁板浮雕没有模具,是用锤子、錾子在铁板上反复敲打完成的。”郭墨涵介绍说,创作一幅铁板浮雕作品,要经过绘画、拓印、正面錾阴纹、背面锤锻起凸等16道工序。人物表情、物品肌理、花纹等都是利用铁板原色及铁板特质,通过锤锻、抛磨、烧色等呈现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经过成千上万次敲打,才形成或黑白相间,或有色彩点缀,富有金属质感和特殊肌理的艺术特质。然而要让一张冰冷的铁板听话,呈现出想要的图案效果,做起来并非易事。
“制作铁板浮雕用的是热轧铁板,厚度在1毫米之间,薄了容易砸破,厚了又很难砸动。”在郭墨涵看来,铁板浮雕既耗费体力也耗费耐心,而且充满危险,在最开始的学习阶段,把手砸得青紫甚至出血,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最终,在父亲的循循善诱和鼓励下,她于2017年在这一行业崭露头角,这项技艺也慢慢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她的作品《雄关漫道》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2022年,她创作的《烈火骑士》作品再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今年我准备创作一幅《逆行者》,目前还在构思阶段,想法就是刻画出每一次发生灾难时挺身而出的医生、和消防员,赞颂他们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郭墨涵告诉记者。
这些年,和父亲一样,郭墨涵致力于铁板浮雕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他们父女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了“工美匠心——铁板浮雕”“非遗说铁板浮雕艺术”等公开课,以第二课堂为渠道开展了“走进铁板浮雕”主题活动,建立了学生“非遗联盟”社团,每月定期开展铁板浮雕、彩铜浮雕、铝板浮雕、木板雕刻等专题实践活动,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同时,在校园内建成的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郭墨涵铁板浮雕艺术工作室全年对校内师生免费开放。如今,来自澳大利亚、孟加拉、缅甸等国家的留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体验铁板浮雕制作技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让郭墨涵引以为傲的是,一名来自孟加拉的学生跟随她学习后,创作的铁板浮雕作品《变形牛头》在上海合作组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金奖。“父亲用了30年摸索铁板浮雕的各种技巧,并且还在继续探索着。如今,我不光继承父亲总结的经验,还要把它发扬光大,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郭墨涵语气坚定地说。
据介绍,此次河北省妇联、河北省文明办共评选出100户2022年“最美家庭”,郭墨涵一家作为非遗家庭群体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弘扬技艺、坚守匠心的传承之家。(记者 杜慧)
上一篇:关于模切刀模一次性讲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