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们见证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悲剧。由于大众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和传承困难等原因,它们无法再生。然而,在鲍山刻瓷这项区级非遗项目上,我们看到了它在齐鲁大地上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力量。有幸参与鲍山刻瓷的古老艺术,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少接触非遗文化,更多地沉浸在数字信息的海洋里。然而,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并亲身体验了刻瓷的艺术过程。坐在刻瓷工坊的板凳上,握着刻刀和锤子,聆听高建忠老师的教导,我在空白的瓷盘上留下一道道痕迹,直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刻刀与瓷盘的碰撞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仿佛与大师对话,仿佛看到世外桃源。在那个“叮叮当当”的刻瓷工作室里,我完全专注于创作,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
刻瓷雕刻是一项细致而耐心的工作,需要做大量重复的工作。每个人刚开始时都怀揣期待和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耐心往往逐渐磨损。我相信,鲍山刻瓷雕刻本身磨练了我们的心性,正如那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变得更加沉稳、脚踏实地。同时,我也认识到非遗传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时代浮躁、快节奏,人们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很少愿意沉下心来,花时间去学习貌似与他们很远的传统艺术。非遗就像美酒一样,“越品尝越有味道”。可惜的是,很多人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感受到非遗美的外在和内在。我思考过是否可以邀请那些对非遗感兴趣的人去传承人的工作室,向他们展示非遗文化,让他们动手体验一番。
在刻瓷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刻刀和锤子,还有一种新型工具——电动雕刻机。鲍山刻瓷并不排斥这种工具的运用。我知道在很多古老艺术中,对新兴科技持保守态度,害怕科技对艺术本质和初衷的冲击。然而,在鲍山刻瓷中,我看到了一种包容的态度,迎接了科技带来的便利。科技的发展为传统艺术带来了许多便利,使其更加平易近人。我们不可否认机遇与挑战并存。我认为,无论是非遗文化本身的改良,还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都应充分利用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寻求创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像“井底之蛙”一样。这个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在鲍山刻瓷工坊中,我见到了许多小学生。高建忠老师告诉我,他们每个人都是下一代的传承人。这让我感到惊讶。通过了解,我明白了高老师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或许,非遗的传承并不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也无需苛求必须培养孩子成为大师级人物。在他们幼小的时期,将文化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只需要适时地滋养,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们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延续传承。高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使鲍山刻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这也是鲍山刻瓷保护和传承的核心,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次的实践之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宝贵的人生经历。通过感受鲍山刻瓷带给我的艺术熏陶,我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些体验将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把这次旅程的感悟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用更欣赏和创新的态度看待世界,不忘初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