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清的拓印手艺是在二维平面上重现三维艺术,无论是照相技术,还是3D扫描技术,都无法像拓印一样与文物零距离的接触。拓印能够将碑文石刻上的线刻、纹理、风化程度对等呈现在拓片上,许多已经消失或被毁坏的文物正是通过拓片得以复原与传承。
刚入拓印行的李仁清以为,无论是平面碑碣,还是立体雕像,都可以拓印。但老拓工教导他,中国自古传习下来的只有平面拓印法,立体的东西会顶破拓印纸张,完全不可行。
祖宗之法是有大道理的。但是这位刚刚入行的新人竟然被自己不着调的想法迷住了,他在精心学习平面拓印技术的同时,仔细地琢磨拓印非平面的东西,背着师傅,他开始拓印浮雕。
经过二十多年摸索,当年那个曾被认为怪异的想法变成了成熟的操作技艺。当这门传承中的创造性技艺渐被认可之后,李仁清也开始拓遍大江南北,对高浮雕和圆雕造像文物进行抢救性拓印,留下宝贵的档案,而且成为中国申遗的重要依据。
这次,李仁清要挑战的是北魏时期雕塑的立姿释迦牟尼像,它坐落在河南省巩义市的一个石窟里,佛像高近6米,当时的能工巧匠倚崖就势,精心雕刻,尽管经历了1500年风剥雨蚀,依然法相丰腴。实属中古时代的雕塑艺术经典。如果能够使用高浮雕拓印术予以表现的话,会造就经典性的立体拓印艺术杰作。
经过了精确的测量之后,拓印正式开始。湿度合适的宣纸一一铺到大佛的脸上和身上,对凸起部位的拓纸,李仁清都需要确认合适的位置,用剪刀仔细地剪开,用打刷把宣纸与佛体完全贴敷在一起。
夏季的高温会使得宣纸中的水分蒸发很快。李仁清他们一刻都不能停息,必须在水分完全蒸发之前刷上墨汁。上墨需要重复十多回,在上墨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细小纹路,这是古人在雕刻佛像的时候留下的印记,拓印技术会把它们纤毫毕现地展露。这也是拓印技术的魅力。
到了夜晚,拓印释迦牟尼大佛的工作还在继续。李仁清不停地为宣纸补充水分,以此保持拓纸与佛像的完全贴合,以保证拓印效果。
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工作,李仁清即将完成这幅“巨”作。与平面拓印不同,由于立体拓印需要随着拓体凹凸而把纸面剪开,这使得拓印后的宣纸是碎片状的。李仁清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上千张的碎片状拓纸拼接在一起,才能形成一整幅拓片。
拼接碎片需要结合考古测绘、绘画、雕刻等多方面知识。即便有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每一次拼接依然是对李仁清巨大的挑战。上千碎片、繁多的操作步骤,不能出现一个差错,否则就会一错而引发百错,这里真叫做“错一片而动全身”。
拼接完成之后的工作是修整,修整大佛的面部是最难的工作,其中耳朵又是难中之难,它实属再创造的大学问。
经过3天的接片拼纸,拓片上的大佛像不仅毕肖原雕,而且浓淡相间的拓印墨色似乎光影浮动,让大佛产生了衣袂飘然之感,历史经典变得灵动可亲。这种感觉是现代科技复制术中找不到的。
上一篇:尼龙PC碳纤工程材料3D打印加工文物雕塑模型快速打样批量加工
下一篇:运动雕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