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3月1日消息(记者庞淼)2月28日,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举行,现场揭晓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工高级技师秦世俊榜上有名,这是继刘伯鸣、刘丽之后,我省又一名杰出技能人才荣获此项殊荣。
“他能拿到这个荣誉,我们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揣冬云对记者说。
在同事们眼中,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中国质量提名奖、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2019“龙江楷模”、龙江工匠……,这一系列令人炫目荣誉称号的得主---秦世俊这位敢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80后”早就是大家心中的“卓越工匠”,尽管他过去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和很多亲人都是这里一所大型军工企业——中航工业哈飞的职工。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秦世俊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岁那年,心怀航空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
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零件加工任务,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去机床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反复试验,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创”的加工方案。经过数字化吻合,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秦世俊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每天刻苦钻研技术,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汗水。
当不少同龄人下班去休闲娱乐时,秦世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发现一个就消灭一个。所有的节假日、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学习。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为了自学制图和编程,他报考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并顺利毕业。
2004年,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哈尔滨市第一名和黑龙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拿到通往全国赛场的“入场券”。大赛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公司的生产任务却进入攻坚阶段,权衡过后他毅然放弃比赛,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对于这样的选择,秦世俊毫不后悔:“大赛给了我历练和成长,但我肩负的责任更重要。也许在别人眼里,哈飞就是一个企业,但在我眼中,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绩是哈飞给我的,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坚守岗位。” 此后的7年时间,他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公司的科研生产中。
扭轴是直升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但秦世俊选择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了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
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午夜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终于,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在加工某型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也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已经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多年来他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1000余项,创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为秦世俊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从一名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秦世俊完成了技能上的大提升,实现了人生的大跨越。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技能工人的队伍真正强大了,“航空梦”、“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2014年,在秦世俊所在的“现场攻关组”的基础上,中航工业哈飞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成为这个工作室的负责人。身为团队的领头雁,他把十几年摸索出来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主动与年轻人分享经验、分享妙招、分享心得。
这个拥有8名高技能人才,以创新攻关、技术传承为己任的工作室在公司人才培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控铣工张鹏飞刚进工作室时,在高精度零件的加工中常常出现问题,一度有些灰心。秦世俊听说后主动与他沟通,把自己编写的数控加工资料送给他,帮他迈过了眼前这道坎儿,也令他对数控加工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和张鹏飞一样,很多进入工作室的年轻人都在交流分享、共同攻坚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提升。秦世俊先后带徒22人,现有8人晋升为高级技师、10人晋升为技师、4人晋升为高级工,都已成长为哈飞科研生产的骨干,秦世俊也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名师带高徒活动“模范名师”。
一次,机加工段在加工某一批零件时出现问题,秦世俊立即指导工作室的3名技术人员逐一排查生产流程记录,进行“会诊”,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该批次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9.9%。
如今,秦世俊工作室成员都已成长为公司科研生产的骨干,工作室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工作室以“攻难关、喜发明、爱创造”而著称,成为职工公认的难题攻关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
201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秦世俊是哈尔滨代表团一名产业工人代表。他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龙江产业振兴上、技术工人成长成才上。
“党代会报告令人鼓舞,让我对龙江产业振兴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秦世俊说,未来五年,龙江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这些都无疑为产业工人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合自身工作,秦世俊说:“报告倡导工匠精神和精细化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精细中出彩。这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要求。”他表示,在岗位上一定坚持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产品精雕细琢,发扬劳模精神,影响和带领身边更多职工发奋工作,通过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努力,让本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更好地在哈尔滨、在企业落地生根。
在节目中,秦世俊认为,新一代产业工人要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技能专家,代表中国产业工人参与世界竞争,让中国制造工业在世界拥有话语权。“而这,正是我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内心最真实的劳动梦想。”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中的优秀代表,秦世俊为所有的蓝领工人发言:“希望国家可以提高蓝领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从普通技工成长到技能专家,从产业工人炼成到大国工匠,秦世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严细精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恪尽职守、无悔担当的奋斗精神,彰显体现了劳模、工匠的责任与担当,是工匠精神的打造者和传承者,是新时期龙江的骄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