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该如何跨过2025?

半岛彩票:中国制造该如何跨过2025?
2023-12-19 12:50:42来源:半岛彩票平台APP 作者:半岛彩票手机APP

  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智能化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像汽车行业,现在很多大的汽车制造商已经完全引入了智能制造。

  从工业4.0到互联网+,近一年来关于制造业变革升级的议题非常之多。就在上周,国务院牵头正式推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伴随着制造业智能制造的浪潮,新一轮创业和创新的浪潮也已经展开,A股创业板不断走高,带动了证券市场的繁荣。那么中国制造的20 25展望是什么,国际视野的工业4 .0又有哪些内容,对于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如何跨越2025实现产业升级?南都特别专访了明匠智能创始人陈俊,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邵鹏,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作为智能制造行业的领先者,工业经济研究,资本市场的研究者,他们分别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诠释。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中国制造2025》这个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的工业4.0计划,那么所谓的工业4.0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陈俊:媒体喜欢使用工业4.0,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工业分期的另一种说法。工业制造的发展不是突变式,而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但有几个标志性的发展阶段,1.0时代就是蒸汽时代,蒸汽动力全面取代了人力畜力,2.0时代就是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完全可控的动力出现了,3.0就是指电子和信息系统广泛运用,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我们通常说三次工业,工业4.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的意思。第四次工业也就是基于CPS的信息与物理系统的构架,不再是单一的一台设备的工人流水线操作,而是信息和物理相结合,把分散化的生产集中处理。所谓分散化也就是个性化处理,比如汽车,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同人群对汽车的偏好不同。

  邵鹏:第四次工业不是直接的动力替代,而是精益化管理。蒸汽机取代牛马,动力直接提升,电动机取代蒸汽机,也是动力的直接提升。但是第四次工业不是动力替代,而是信息化。通过信息收集,对每个环节开始进行智能化改造,具体是需要人的效率提高,还是原材料的问题,从产品的标准,到生产线的所有流程都做全面的精益化处理。通过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处理,能够发现你的产品未来的方向,这是智能制造的优势。

  南都:精益化管理,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而工业化大生产又是机器大生产,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个性化和流水线大生产的矛盾如何解决?

  陈俊:这里最为关键的就是智能排程的管控流程,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程序管理,所以分散化的生产,就能更为系统地开展,并且按更严格的标准生产。工业产品如果一件件地分别做设计,那么成本会高得不可想象。过去作坊式的手工业才能做这样的产品,大工业生产是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那么智能工业化时代,个性化需求就可以解决了。举个例子讲,目前的中国生产的路虎极光,有5227万种配置,一共二十一条流水线,靠人做成品,基本无法完成。奥秘就在所谓的智能化流程上,首先会对订单拆包做分析,将具体的订单的个性化需求,具体化为工序流程的一个环节。流水线上,工人在具体的环节完成个性化配置,通过智能反馈系统,完成检验并传递到下一个流程。从下订单到完成,整个产品可以在4小时内完成,并送到客户手上。

  陈俊:从一开始就有模块化的设计,整个产品都会有各种模块组合,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模块通过智能排程,具体下单到每一个流程。通过这样一个严密的工序流程的管控,不仅能完成个性化生产,还能保证不出错。传统流水线都是靠人来排定工序,并靠人来做流水线检查,人的误差率大概是3%到5%,一旦错了就必须要返工。但是智能排程就能保证每一件产品配件的精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能。所有的生产记录都会有信息化保存,哪个流程哪个人打了多少螺钉,都一一做信息化保存。中国传统的工业流水线,一条流水线,一排人,一个拉长。现在的工业生产,则是一个个生产平台,通过装车单把每个生产平台连为一个完整的工序流程。

  南都:那么以新工业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制造,当前中国制造升级换代,提高品质这些套话之外,从制造业本身看最主要的问题是哪些?

  陈俊:可以说,这样一个新阶段,中国制造还没有确立任何比较优势。我们首先要在自动化方面补课,自动化方面我们的底子比较弱。比较经济的方式就是,首先完成工艺流程的信息化管控。一流企业卖标准,我们过去长期是人力操作,工艺标准化程度低,这是中国制造的最大劣势。中国企业的工艺标准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客户订单决定的,比如苹果公司,他们的生产工艺标准很高,企业就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就行了。但是大量的没有这么强产品标准能力的客户,他们就给不出这么强的工艺标准。这时候就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工艺标准水平来提高产品层次,而这些恰恰就是中国企业的短板。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弱,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你必须要接受对方的标准,而无法提出自己的标准。现在崛起了华为等一些企业,他们的强就强在敢到海外去竞争,参与标准的竞争。

  邵鹏:中国制造产品质量不稳定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根本还是因为过去都是靠人。互联网化之后,我们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集中起来,传导到工业云上。工业云有很多算法,这些算法就可以排除人的主观不确定因素。确定了基本的计算公式,输入采集的数据,计算结果出来,再根据这个计算结果,这就排除了人为错误,确保了质量的稳定。工业云的算法以及具体的流程软件设计方面,中国还是很有比较优势的。

  邵鹏:我们应该问为什么做不到?《中国制造2025》这个规划,就是针对问题做的发展方案。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缺什么补什么。所谓的制造业的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融到制造业生产中。过去都是单个的生产单元,现在要把工业制造从生产线,到工人,再到设备都嵌入互联网,每个生产单元都是一个互联网节点。把制造业的实体和互联网信息联系到一起。从国际竞争来看,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主旨相同,但是侧重有所不同。德国的优势在于制造业,美国的互联网方面比较强。中国的互联网不弱,但是我们的工业工艺要差很多。德国的互联网能力很差,但是它的工业技术,材料,精度水平都很强。中国介于德国和美国之间,互联网比美国差,制造业工艺水平也比德国差,赶超还是有机会的。扬长避短,先把我们强的一方面,也就是互联网融入工业生产中去,然后把弱的方面提高。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需要大力提高。通过十年努力,将中国的制造业提高到德国和美国的层次,这是没有问题的。

  陈俊: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美国和德国是制造业强国,那么强在哪里,就强在自动化。过去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以我们的工业自动化发展并不充分,缺乏高品质工业所需要的基础要求。应该说目前是第四次工业的起步阶段,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良机。比较而言,德国、美国起步略早,他们的实现方式和我们的实现方式会略有不同。中国提出的智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 .0,美国的物联网是异曲同工。我们大概七八年前正式提出了智能化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德国和美国的智能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正式开始信息化,则是宽带网全面使用的时候。所以我们开始第四次工业的时间,并不比德国、美国晚,可以说差不多是一个时间段开始的。中国过去的工业制造业发展主要靠人力,未来必须要加强智能化,信息化,提高产品的层次,建立自己的制造品牌。

  邵鹏: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智能化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像汽车行业,现在很多大的汽车制造商已经完全引入了智能制造。还有一些大型央企,比如宝钢,中建钢构都是行动比较快的企业。还有很多上市企业,美的,长虹等等都在积极参与。可以说,制造业企业多在尝试与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传统上制造业分两类,一种是流程制造,一种是离散制造。一般使用的消费品都是离散制造,流程制造主要是化纤、钢铁,进行智能工业化都没有问题,只是侧重不同。

  管清友:当前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第四次工业也有相关性,因为资本市场看到了智能制造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推作用就能真正发挥。有泡沫是很正常的,没有泡沫企业哪里去融资呢?《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出时间,和资本市场再次繁荣同步,和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同步,和注册制改革同步。特别是新三板和创业板,这几个板块的推出对这些新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有极大的帮助。我们最近发现很多创投资本,前几年都已经停掉了,现在又开始找项目了。

  管清友:我们是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又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这对于比较有创新动力的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门槛非常高。可以说这些企业是金融压抑的直接承担者,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活跃,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有了融资门槛的降低。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有风险有泡沫,但是也意味着机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回报,享受创新带来的发展红利。所以目前而言,要想更有效地推动智能制造2025,金融改革深化是必要条件。

  管清友:具体的改革要有针对性,进一步降低上市门槛,加快注册制,让企业能更直接方便地通过市场去融资。我们过去都是靠产业政策,做具体的融资支持。工信部制定一个规划,然后发改委和政策性银行再搞一个具体的方案,也就是产业鼓励,产业配套支持资金之类的。就根本而言,企业应该去市场融资。股票市场活跃起来,企业只要搞得好,资本市场上愿意给钱的多了去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创新有更好的市场前景,那么就会有更高的PE,资本市场上就能更方便地融资。所谓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气氛,可能是这届政府最重要的贡献。创业板不断翻高,这里的泡沫不会少。但正是因为资本市场带来的激励,打破了之前的企业边际,最大程度上激励了企业创新,最后才能沉淀下的就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产品。目前的财富效应非常明显,我判断中国将从房产造富转向股权造富,这会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变化。

  南都:新的工业需要具有新型人才,最近中央也一直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那么是否需要专门的政策进行专项激励呢?

  管清友:资本市场的造富能力,这是一种正向激励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的激励因素,科技人员才愿意下海。对于科研机构,必须要解放思想。我们此前有过两次科研人员下海的浪潮,当时都有很直接的正向激励因素。现在是第三次下海浪潮,大量的海外科技人员归国创业,本土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也开始创业,这种社会氛围已经形成。未来的培训,专项的人力资本投资都是小问题。市场建立较好的示范效应,这是最为重要的,比任何专门教育投资都有效。

Call Now Button电话咨询